close

      小和尚在通關的漫漫長路裡,「生物多樣性」早已深植我心。

何以它如此重要? 以至各國都如此看重,而台灣中研院亦於2000年

在李遠哲、邵廣昭等人推動下成立了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與農委會各下轄單位如林務局、營建署國家公園系統、特生中心、

水產試驗所等合作,在近年的發展中,世界各國期望透過物種名錄之整合,

以及由此構建的打從地理資訊分布、物種訊息、乃至文化保存面向,

均能自地方、國家、區域、乃至全球性之統籌機構如GBIF,在發達資訊

的幫助下,以資料庫的形式提供整體空間的保護方向與作為。

       然而,單一面向的整合已尤其困難,整合立意雖佳,各層面的資料

想當然爾並不容易予以合併,且若非學界眾多大老努力鼓吹,

智慧財產權與橫向聯繫問題將更顯複雜。特別是在這個對分類學家(taxonomist)

極度不友善的評比環境與標準下,在生物多樣性以驚人速度降低的同時,分類學

卻亦加速式微只會對生物多樣性保存造成更多傷害。且依照當今物種消逝的極快速度,

小和尚不認為未來前景將有重大突破,顯而易見,生物多樣性在當今依舊不受大眾所重視。

      生物多樣性包含了三大面向:物種、遺傳、與生態系多樣性,彼此環環相扣。

有人或許會問,生物多樣性有那麼重要嗎? 在物種分類上,偉大的林奈在創建大家所熟知

的嚴謹拉丁學名系統(屬名+種小名)時就曾說過:如果不知道物種的名稱,

即無法得到利用它們的知識。物種分類如果處於混沌當中,看似與你我毫無關聯,

但如此不僅無法從多樣性中得到收益,更可能因此而產生致命效果。

例如假設當今對毒蛇之分類命名不嚴謹,那就有很大的可能在遭受咬害時,

無法正確迅速地投以適當的血清。物種的保存與認識才能進一步使用其遺傳資源,

諸如大家熟知的熱帶雨林或是珊瑚礁生態系,在近年的研究中,

常可透過天然物的篩選尋找可能的抗癌藥物。而這些物種組成高度複雜的生物多樣性

熱點,則說明保護這些棲地的重要性。一旦這些棲地不再存在或消失,

那想當然這些生物也將隨著生態系的摧毀而湮滅。

      當今有效命名物種已超過180萬以上,這牽涉了複雜的物種命名問題。以慣用的

四大形質組(character suits)而論,隨著時代的進步,對物種的判定已從原始的

「形態差異」、顯微鏡發明而引申出的「細胞構造」、蛋白質巨分子及有機物等代謝產物

鑑定之「化學形質」、乃至近年來最夯的「分子生物」,這些形質彼此相輔相成,

隨著時代的演進,對物種的觀點也會有所變化,故絕非任何人給個拉丁學名就可以了事,

許多物種生活史都相當複雜,分布資訊也不一而足,每個階段甚至雌雄個體間都有巨大的差異,

即便技術與知識在現代快速累積,同物異名(synonym)與異物同名(homonym)仍經常地

困擾分類學者。

      雖然上個段落說明形質組相輔相成,但稍微有些sense就知道其實當今絕大多數的研究者

均以分子生物鑑定為主要基準,甚至狂熱地將之奉為圭臬。但不可否認,這在當今是個強而有力

的工具,即因其強大的可量化性。以mtDNA為例,其之所以被廣泛作為親緣關係(phylogeny)

的重要分子標誌之一,在於以下幾個特點:

1. 母系遺傳與單套性

2. 缺少修補機制,複製過程產生的突變可被不斷地傳遞下去,使其演化速率比起genomic DNA

    快了5-10倍(Wilson, 1985)

3. 片段上不同區域之演化速率各異

4. 不含intron與pseudogene

5. 較短的序列,16-20 kbp

6. 容易萃取分析

      在mtDNA中,因第三項的特點使其甚至可針對不同的分類階層關係產生不同的解析力。

例如其所具備之12S rRNA與16S rRNA因演化速率較慢,故可以其作為屬、科以上的高階分類,

但對部分的種類則可用於種間以及族群階層。而蛋白質基因則因演化速率居中,較常被用來進行

親緣關係分析,並有學者將這些蛋白質基因之親緣關係訊息品質做了優劣分析(Zardoya &

Meyer)。而控制區D-loop則擁有mtDNA裡最快的演化速率,在種間與種內有較高的變異,

故適合用作種間或種內不同族群的探討(Lankford et al., 1999)。

      小和尚在此不學無術的時光中,將透過淡水蝦虎以及部分鯉科魚類之mtDNA多個片段

(目前嘗試至吻蝦虎之CO1與D-Loop)以PCR方法放大後進行定序,藉由這些分子條碼(barcode)

以魚隻個體為單位進行這些魚種不同族群的親緣分析,尚在起步階段,但也堪稱為分類學

盡點棉薄之力(其實是為了賺錢)。後續發展為何,將另撰文章向各位報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t752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